【中国白银网6月1日讯】当戈壁滩上升起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基地的光伏板上,满眼望去就像置身在一片湛蓝无瑕的“海洋”当中。而这幅独特的“画卷”正是由一群特殊的“追光人”绘就而成。
该项目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项目,规划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的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基地,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年发电量约12.6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将有效减少燃煤消耗,降低大气污染。
2017年7月25日,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6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工程师和联合党支部书记魏鹏带领着团队每天行走在海拔3000米的发电机组中,巡视方阵、攀登风机,检查光伏组件,算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了家。
“这里是全国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方,但是这里自然环境艰苦,在戈壁滩上建设风电项目不仅是在创造国内新能源项目建设的新纪录,而且对每一位参与者都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在魏鹏的记忆里,这段夜以继日的奋战经历让他终身难忘。
面临项目建设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短、任务重“三大挑战”,魏鹏团队牢牢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不断探索质量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工程施工过程中提出技术创新5项,并带头创建“魏鹏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2019年科技成果申报、技术专利申请、专业论文发布、专业技术证书申请等16项,积极探索光热发电技术创新,为鲁能光热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比传统的新能源项目,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输出电源,光热、储能电站联合调节,白天积蓄风电、热量,在光伏、风力发电低谷期,以热能、电池储能发电作为重要补充,采用了‘新能源+’模式,可有效改善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既解决了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不平衡的问题,也攻克了当前阻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从而促进了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利用。”在魏鹏的详细解说中,已然看到了一个为世界能源革命提供的“青海样本”。
为落实国家能源战略部署,全力支持青海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实施、整体集成的路线,对风电、光伏、光热的新能源组合开展实时柔性控制,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建成高效快捷、互联互动、信息共享的综合能源服务供需平台,提升整体效率,使多种能源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时光回溯,2018年10月,6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其中风电项目并网时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2018年12月,储能项目采用50兆瓦/100兆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首次向电网放电,是国内最大的电源侧集中式电化学储能电站;2019年9月,5万千瓦光热项目并网发电,项目储热12小时,是全国在建和已建成光热项目中储热时长最长的电站,电站能够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有效解决“弃光”的难题,对我国光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走进基地控制中心,魏鹏指着多能互补储能电站运行监视显示屏上说道:“蓄电池全部充满待机,随时可以向全国输送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该示范项目对推进青海实现清洁能源完全供给,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新能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章来源:国际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