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银网11月07讯】11月6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举行了“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论坛。在论坛发言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驱动、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前景广阔。新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将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9年7月,上海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距今已经10年。在这10年中,人民币国际化获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人民币国际使用从贸易结算起步,拓展至全部经常项目,又拓展至资本项目。
根据央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5.85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比重为32.6%,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已连续8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国际支付货币。在2010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才几千亿元。
根据SWIFT数据,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占全球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比重为2.07%,排名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IMF自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全球人民币储备资产,当季末,全球人民币储备资产为903亿美元,占比为1.07%,排在第7位;到今年二季度末,全球人民币储备资产达到2176亿美元,占比为1.97%,上升到第5位。
2018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5.11万亿元,净流出0.99万亿元;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0.75万亿元,是经常项目收付金额的两倍多,净流入1.13万亿元。在资本项目中,证券投资收付额占比59.3%,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人民币回流的重要渠道,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回流的人民币也有近3000亿元。由此可见,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受欢迎程度较高,同时,境外的人民币也有一定的投资渠道。
人民币国际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其基础条件是中国经济及贸易与投资的规模大,而且发展前景被看好。同时,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是人们敢于持有人民币的信心来源。从跨境收付金额看,人民币汇率稳定或升值的时期,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较快的时期。2015年8月以来,人民币经历了一波贬值,导致2016年和2017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都是负增长。2018年人民币呈现升值走势,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又出现高增长,并且超过了2015年的水平。另外,一些金融开放措施——如“债券通”、“沪深港通”等——扩大了境外人民币的投资范围,也增强了人民币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自贸试验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应该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从人民币国际化中受益。一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就是在自贸试验区中率先推出,例如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先在上海自贸区试点,然后在全国推行。
有人提出,自贸试验区可以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发展金融市场等两个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先行先试。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启动之初,就有不少人认为,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至少是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同时,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他们指出,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增强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已经比较高,但对于居民境外投资、非居民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仍然有限制。如果自贸试验区采用“一线放开,二线管理”的方式,就可以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取得突破,即区内与境外之间人民币可兑换,而对区内与区外境内的资金往来则实行一定的约束,这就实现了“风险隔离”。
这种方式能否真正实现“风险隔离”,自贸试验区能否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先行先试,其实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但我们在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时候,似乎不应该仅限于如何扩大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三个原则需要遵循——服务实体经济、风险可控、有序推动。我们不能为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而过多考虑金融市场如何更加丰富、便利,因为这可能不利于服务实体经济、风险可控目标的实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