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白银网! 客服热线:021-53390919
首 页> 业界访谈> 正文
愚公移山魂,拳拳家国情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2019-07-11 10:15 业界访谈
收藏

  中原自古多豪杰。河南济源,位于王屋山麓、济水之源。这里是夏朝故都,这里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祥地,女娲战天、愚公斗地、泽被后世的精神在这里自古传承。


  今天,一座传承了女娲愚公精神的、明星般璀璨的花园式企业——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冉冉升起。她是中国最大的铅冶炼企业,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中国铅行业样板企业,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财富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绿树掩映的豫光厂区


  冰心先生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璀璨的企业光辉,是豫光人在风雨六十余载中,以筚路蓝缕、拼搏创新和产业报国的精神所铸就。正如在公司“团结奋进、创新求实”的“企业精神石”上、董事长杨安国撰写的、那令人动容的碑文中所描述:“勿忘矿洞中匍匐之前辈;勿忘炉火前之挥汗如雨;勿忘艰苦奋斗之精神;勿忘历届班子团结一心,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更勿忘数代职工,众志成城,为豫光之崛起,企业之富强,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堪为楷模,功垂千秋,福延后人。”


  无论时代如何演绎,有一种精神必须“勿忘”,有一种情怀必须坚守。无论1957、1987还是2002一直至今,穿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豫光人一路走来,从战天斗地、愚公移山的精神传承中团结奋进,在泽被后世、呵护未来的家国情怀中求实创新。

今日绿色豫光厂区一角


  1、创业维艰,愚公精神豫光魂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做了题为《愚公移山》的讲话,从那时起,愚公精神激励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


  22年后1957年5月的一天,32名奋斗者背着行囊、迎着朝阳来到了王屋山下。济源综合冶炼厂勋掌铅矿就此诞生。当时没有人知道,此时,正是豫光产业报国辉煌事业的起点;此地,将成为愚公精神豫光魂极致阐述的源头。


  什么是愚公精神?豫光集团董事长杨安国说是:“在艰难曲折中百折不挠的精神”。


  1957年9月,济源综合冶炼厂产出了第一炉粗铅。在公司成立60周年时整理发行的《豫光故事》中,这样记载了老一辈豫光人当年艰苦奋斗的情形: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一缺人员,二少资金,更谈不上技术设备,工人们的工资是每人每天0.3元,劳动工具是锤錾加炮钎,职工生活是粗粮60%、细粮40%。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宿舍借民房,缺少车辆用肩扛,运矿使用小拖筐,炼铅是自砌土平炉,鼓风是人工拉风箱,毛驴拉石碾粉碎矿粉,照明使用老鳖灯。铅矿巷道宽不足1米,高不过3尺,有些地方仅容1人匍匐着身子才能通过。工人们硬是一锤一錾创出矿石,装进直径10余厘米、长近1米的布袋里,绑在身上带出,再一担一担挑到距矿上2.5公里的勋掌村,用铁轮车运到县城。”


  “当年,矿石基本靠人往上背,然后用小筐拖出。挑矿的时候,大的管能担200多斤,要上252个台阶。早上7点下井,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能完成一天任务。完成了以后,吃个馒头喝口水。......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当年年底,综合冶炼厂共采得铅矿石250吨,铜矿石21吨,冶炼粗铅76吨,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勋掌铅矿的土平炉土法炼铅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勋掌铅矿的豫光人照明使用老鳖灯、鼓风人工拉风箱、毛驴拉辗碎矿粉、土法坩埚炼铅、餐饮馒头白开水,开启了豫光人对愚公精神豫光魂的极致表达之路。


  此后,豫光人一路拼搏,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文革”十年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百折不挠、创新求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68年2月,电解铅生产线建成,正式投入生产,至6月底,生产电铅30吨。


  1970年12月,成功产出济源历史上第一块金银。为日后铸就“豫光金铅”四个闪亮的字眼铺就成功之路的第一块基石。


  1968年3月,KS-8型矿灯研制成功批量投产,年生产能力2万盏。


  1981年4月16日,KSB-7型双灯泡矿灯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矿灯发展史的一项空白。接下来又有KS-8A、KS-8AI、KS-8AS、KS.8AIS等多种型号的矿灯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矿灯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生产能力也达到60余万盏,并且获得了多项荣誉,成为全国各地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78年,企业更名为“河南省济源黄金冶炼厂”。至1987年5月,济源黄金冶炼厂经历了三十个春秋,企业从小到大,开发生产出黄金、白银、电解铅、矿灯、充电架、蓄电池、安全帽等产品,拥有了一支技术熟练的职工队伍。

手工组装矿灯


  翻开《豫光故事》,仿佛掘开积蓄了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朱承洗、程广华、杨廷贵、杜万祥、翟旺生、王永秀......等一个个老一辈豫光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汹涌而出。正如《豫光故事》中所描述:


  “当年的豫光一如懵懂的孩童,在艰苦的岁月中,老一辈豫光人赋予了她乐观进取、敢于天公试比高的干劲,并把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融入到豫光的血脉中,一路传承至今......”


  2、敢为人先,安国时代的“豫光速度”


  时光进入1987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这一年,济源黄金冶炼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历经30年艰苦创业,豫光人迎来了让他们二次极致绽放的春天。


  1987年10月27日,济源黄金冶炼厂新任厂长杨安国,与县经委、工业局、财政局郑重签订了《预算内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合同书》,企业正式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自此,豫光进入了不断创造“豫光速度”传奇的杨安国时代。


  有人说,是改革开放给予了杨安国机会,也有人说,是杨安国带领豫光人从胜利走向了胜利。然而不可否定的是,英雄往往顺时而生,英雄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灵魂。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定是企业的灵魂,一个拥有灵魂人物的企业才会成功!我们在讴歌集体智慧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集体智慧的凝聚者。


  从1987年开始的此后30余年中,杨安国以非凡的眼光和胆识,四次拍板、四次创新,成功地在改革的大潮中稳住豫光前进的舵机,成功地让豫光一次次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一次次地成功使杨安国成为豫光集体智慧凝聚的核心,也使得豫光成为一个拥有灵魂人物的卓越企业。

全国五一劳动模范,豫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安国


  《豫光故事》中这样记述了杨安国的第一次拍板、第一次创新的过程:


  “一些老员工回忆说,当时对新官上任,有期待,也有审视,厂长负责制能否让企业焕发新生?年轻的领头人将带领企业走向何方?许多员工心里都没底。


  “而此时企业的情况是:一方面,豫光矿灯销路虽好,但市场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有色金属市场疲软......杨安国和企业班子成员一致认为:企业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面对质疑的声音,杨安国和班子成员一道,一方面有理有据地向职工分析矿灯市场形势,增强职工的信心;另一方面克服困难,加紧筹备铅治炼护建工作。


  “1988年,金银铅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铅的价格也从2130元/吨一路飙升到6800元/吨......第一个承包期结束,杨安国交出的答卷近乎完美:从1987年至1990年,四年间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以11.5%的速度递增,至1990年递增为9880万元(1986年为1933.4万元),利税555.2万元(1986年为:177.8万元)......”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里“偶然”的成分,就是1988年铅价格飙升了3倍还多。然而,豫光厂志中记录的一段杨安国在1987年谈话内容,证明了这个“偶然”绝非偶然:


  “矿灯的需求量,全国每年不过300万盏,就算整个市场都被我们占领了,产值也不过一两个亿,怎么做都不会有大出息;而电解铅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中国正在着力发展基础产业,电解铅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在铅冶炼中提炼金银。我们应该对铅冶炼进行异地搬迁改扩,改变环境污柒现状,增大电解铅的生产能力。进而带动金银等副产品的发展。”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金银铅一期改扩工程的首战成功,让豫光从此迈入了有色冶炼的金光大道,为豫光的绿色冶炼奠定了基础,也使豫光人对杨安国信任的目光更加坚定。


  金银铅一期扩改工程形成了5000吨电解铅的生产能力,但杨安国和豫光人并没有就此止步。在首次创新告捷的基础上,三十年如一日,历经烧结锅、烧结机、富氧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四次工艺变革,先后引领了我国铅冶炼史上的三次革命性升级。而每一次创新变革,都将豫光向着行业的顶峰大步推进,最终让豫光成为中国铅锌行业的标杆、世界铅锌领域的翘楚。在此过程中,豫光形成了“主业优先、技改为重”以及“引进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创新一代”的科技创新思路和模式。


  1990年7月,豫光再次投资950万元对铅冶炼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电解铅生产能力达到15000吨。


  1993年10月,豫光金铅集团公司与中国黄金总公司联营,共同出资1.48亿元实施了金银铅第三期扩建。该工程首次改变了传统工艺,采用烧结机烧结-鼓风炉熔炼-烟化提锌分渣-电除尘器收尘,首次引进并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回收低浓度二氧化硫制作硫酸。年新增生产能力分别为黄金54400两、白银25吨、电解铅5万吨、硫酸3万吨,豫光生产能力、企业规模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日后的发展做强,引领中国铅工业前行奠定了基础。


  2000年8月,豫光投资1.98亿元的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并于2002年5月8日建成投产。改造后粗铅生产能力由改造前的5万吨增加为8万吨,硫酸产量增至6.5万吨,硫回收率直接从零达到94%以上。该工程采用企业自有知识产权“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炼铅技术”,这项技术属国内首创,其显著特点是完善了工业化生产装置,解决了扩大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实现了“生产扩大化,环境更优化”的有机统一,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程竣工投产后在技术水平、工装配置等方面均得到行业专家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等7位专家给出了“对中国铅冶炼技术改造起到了示范作用,代表了中国铅冶炼技术的发展方向”的高度评价。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铅冶炼发展的必选技术之一,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豫光也因此在业内获得“豫光速度”的美誉,国内企业纷纷学习、效仿。

豫光集团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超越“豫光速度”的只有豫光人自己,豫光人用持续的创新和自我突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2003年,当业内同行正快马加鞭学习上马“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工艺熔炼技术”的时候,杨安国却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战略制高点。“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工艺熔炼技术”的铅冶炼综合能耗和工艺技术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最前列,但和世界上先进的基夫赛特炼铅法、QSL炼铅法相比,仍需保留鼓风炉、电热前床等相比,炼铅流程相对较长,高铅渣的显热尚未被利用,仍消耗大量昂贵的冶金焦,能耗相对较高。为此,豫光放眼世界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项目正式立项。为完成这一项目,杨安国、赵传和、王拥军等人带领豫光的技术团队一做就是八年。八年抗战,八载坚持,几十次试验,几十次失败,几十次不弃,屡败屡战,豫光人又一次以愚公移山、敢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谱写了新时代的豫光传奇。2010年4月8日,在豫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生产线开始试产,开启了世界铅冶炼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该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效果突出,比过去的工艺节约能耗40%,是利于生产创效利于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项目。2012年1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该技术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誉。豫光人再次在中国的炼铅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豫光炼铅法”。

“豫光炼铅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拳拳家国情:绿色发展,呵护未来


  梁启超先生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和新时代众多优秀的企业家一样,责任担当、知行合一,是杨安国的家国情怀精髓所在。


  有怎样的胸襟,就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地球并非祖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后代交由我们保管的宝藏。”无论是“绿色冶炼、环保发展”,还是“有限资源、无限利用”,都是豫光人对其“共享成功,共享生活”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豫光人在创新发展与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用一次次行动诠释着豫光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豫光人深知:企业巨大成功的背后应该是碧水蓝天沙漠绿洲,是濒危野生动物自由生息的乐土,是子孙后代自由享受阳光空气的灿烂笑容……


  早在1987年的金银铅第一期工程扩建时,杨安国就提出:“我们应该对铅冶炼进行异地搬迁改扩,改变环境污染现状......”,并以超前的眼光主导收购位于北郊的硫酸厂进行工程扩建,迈出了“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布局的第一步,开启了具有超前意义的废气废水综合利用、废渣“吃干榨净”绿色冶炼探索新征程。


  呵护蓝天绿水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地球万物的洁净呼吸造就蓝天绿水,人类的畅享呼吸带来幸福美好。豫光铅冶炼的三次革命性升级,同时也是废气综合利用三次革命性升级,更是豫光人对生命一呼一吸极致呵护孜孜以求的不懈过程。


  1993年,通过实施金银铅第三期扩改工程,首次引进并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回收低浓度二氧化硫制作硫酸,成功破解铅烧结工艺低浓度SO2的治理难题。2002年投产的“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炼铅技术”生产线,采用双转双吸接触制酸工艺治理冶炼烟气,尾气SO2排放浓度低于400mg/m3,总硫利用率达98%,从根本上解决了铅冶炼SO2污染问题。2008年7月1日,豫光上马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一步炼铅新工艺(豫光炼铅法YGL),冶炼烟气采用两转两吸接触法制酸,制酸尾气经碱液喷淋SO2增吸装置处理后排放,排放SO2浓度低至200mg/m3以下。三次创新变革,豫光实现了对废气烟尘的治理和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的提升和工艺的完善,使豫光人在实现“绿色冶炼”的同时,也获得了综合治理利用资源的经济回报。

蓝天绿草掩映的中国首条直接炼铅生产线外貌


  在废气治理的同时,豫光一期、二期中水处理系统亦陆续建成投入运营。一期工程采用三级反应沉淀工艺,达到了国家的排放标准。二期工程,采用纯净水制造设备,系统处理过的水其水质高于地下水,经济源市防疫站进行化验,水质达到了人体直接饮用的水平。2012年1月,国家环保部总量司副司长黄小赠带队对豫光金铅进行现场核查。在中水站的控制室,黄小赠对同行的专家说:“我就是学水的,看到这样的设备和规模,我提不出任何意见。如果每个企业的水处理都能做到像豫光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核查结束后,黄小赠由衷地感慨:“作为上市公司,能够不计成本地主动在环保事业上做出如此的投入,这种负责的态度难能可贵。”


  豫光的水处理工程,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业废水治理和社会责任履行,它体现的是豫光建立环境友好体系、为未来呵护蓝天绿水的崇高精神追求。

经豫光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水质达到了人体直接饮用水平


  尊重资源“吃干榨净”


  资源有限,利用无限。尊重资源,点滴珍惜。从“吃干榨净”到“循环开发、再生发展”,豫光人深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就是对地球宝藏的最好守护,就是对未来的最好呵护,也是一个企业价值的最好体现。


  “吃干榨净”,知易行难,从铅冶炼的四次技术改造,到电解锌工程一、二期的上马,乃至富氧底吹炼铜、金银等系列项目的成功,豫光人从“矿渣”中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元素,愚公移山、集小胜为大胜,最终铸就了的“铅为主,锌为辅,铜展翼”的“多金属产业链”产业发展模式。


  2003年8月,豫光投资总额8.6亿元的10万吨电锌工程破土动工。2005年5月,第一批锌锭顺利产出,实现了铅锌资源的综合利用,既拓展了发展的羽翼,又朝着综合利用资源跨出了一大步。


  2008年,豫光开始尝试富氧底吹炼铜工艺。2014年2月,豫光世界首条双底吹连续炼铜工业化示范生产线正式投产,结束了河南省没有阴极铜产品的历史,更为世界铜冶炼工艺开辟了新的征程。

中国首条双底吹连续炼铜生产线


  没有无用的资源,只有不会用的资源。豫光在冶炼生产铅、锌、铜过程中,秉承“吃干榨净”的原则,对“废渣”按严格的循环利用工艺进行层层筛选。阳极泥金银扩建项目带来了“黄金白银”的额外收益。铜、锑、铋、镉、钴、铁等伴生有价金属,不管量多少,豫光人都会用豫光人的智慧去尊重并珍惜每一种元素的利用。铅、锌、铜主业生产中的伴生矿黄金、白银、锑、铋、铟等二十六种元素被提取出来并派上用场。豫光生产甚至没有“渣”的概念,当各种元素都被回收利用吃干榨尽后,剩下的渣尘全部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豫光人遵循绿色发展、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造就出“多金属产业链”的“豫光模式”。尊重资源的豫光人也获得了资源的回报,“多金属产业链”给豫光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循环开发 再生发展


  从“豫光传奇”到“豫光模式”,人们在惊诧“豫光速度”之神奇。然而,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成功的背后除了艰辛的付出,更不能缺席的是领导者的远见。


  杨安国很早就认识到,“资源从物理性质角度讲,肯定是越用越少的,这是所有人的共识。那么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寻找替代原生矿石的资源。而目前中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的用量不断增长。而这些废旧蓄电池的处理必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而我们的企业利用我们优势的技术,将其重新回收,变废为宝。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事业。从长远来看,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2004年,再生铅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在豫光开始酝酿。


  2005年11月,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授予“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同年11月30日,10万吨再生铅分离工程正式奠基。2007年3月,一期年处理18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生产线建成投产。再生铅蓄电池分离工程主设备是从意大利引进的CX预处理集成系统,技术先进,国际一流。该项目处理废铅酸蓄电池能力达15万吨,年产合金铅4万吨、铅泥6.4万吨、聚丙稀8000吨。其中铅膏的底吹熔炼和硫的循环利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先后取得多项专利,是国家“十二五”废旧有色金属领域重点推广技术。


  豫光通过建设10万吨再生铅工程,形成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产业链条,在实现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的同时,缓解了原生矿源不足的矛盾。2010年10月,二期废铅酸蓄电池处理系统工程建成;2012年2月,豫光又建设了位于江西源丰的18万吨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置中心。目前,豫光已形成了年处理54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的再生铅系统,成为世界上废铅酸蓄电池处理能力最大的企业。

豫光再生铅生产线


  配套回收处置系统,豫光投资近10亿元着手建设全国性的规范回收网络体系。豫光以“互联网+”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新模式,以现有生产系统为中心,初期目标延伸的回收半径在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江西、福建六省。以地级市为切入点,建设67个标准化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站点,覆盖了风帆、骆驼、江森、双登、超威、瓦尔塔等不同品牌的废铅酸蓄电池,带动再生资源向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全新的方式引导废铅酸蓄电池实现“大迁徙”,开创了中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崭新路径。率先在国内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体系运行规范的全国性区域回收网络体系,填补国内没有一家全国性回收体系的空白,为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业的科学化发展引领方向。


  到今天,经过多轮转变升级,豫光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三大循环圈,即铅产业链循环圈、锌产业链循环圈和铅锌互补大循环圈,并由此叠加构成了豫光有色产业大循环经济圈。在此“圈”中,金、银、锑、铋、铜、铟、锗、镉、硫酸等十数个回收项目,多种伴生金属在废渣中、废水中和废气中变成了真正的黄金白银,而废水也变成了可以直接饮用的水。循环经济、多元产业、环保再生已然成为业内典范、行业坐标。豫光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成为世界最大的再生铅生产企业,跻身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财富500强之列。正如国家工程院院士邱定蕃所言:“你们实现了一代人的梦想。”


  回首1957到2019,六十余载,豫光一路披荆斩棘而来,波澜壮阔地走向未来。他们为梦想而来,他们为追求而去。正如豫光领路人杨安国在一段致辞中的精彩讲述:


  “六十一甲子,新旧交替始。今天,豫光又以全新的生命姿态,站在了新的起点。观来时路,不忘初心,才得始终。我们在为豫光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要坚持“产业报国”的崇高理想,坚定建设百年豫光的光荣梦想,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开拓者的姿态,传承发展,携手同行,为建设持续屹立行业之巅、屹立世界之巅,产业强大多元,对社会更多担当,职工生活更加幸福的强大豫光而不懈奋斗。这是豫光人的共同梦想和追求。


  “我相信,历经60多年风雨的豫光,在新的发展征程中,一定会不畏艰辛,奋勇前行,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豫光伟业,百年共期!”


  (丙火)

免责声明:中国白银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中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及时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给予删除处理。若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上海找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热门排行

推荐企业
×